期刊封面
浅析贫困的解构与重构<sup>①</sup>
解读现实,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趋突出,发展不平衡已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当前学者多从过程、互动和行动三个维度梳理与分析了贫困:作为过程的贫困研究主要是以分析与探讨贫困自身的特征和机理为目的,包括贫困定义、类型及发生学,核心是贫困特征和类型,贫困何以发生、何以再生,贫困原因和机制,贫困缓解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作为互动的贫困研究,用一种或多种互动关系来看待贫困,包括区域差距、群体差距、利益结构分析,比较突出的是公平问题和利益群体分化格局以及梯度发展论和反梯度理论讨论。作为行动的贫困研究,包括扶贫方式、传递系统、瞄准机制和参与式扶贫分析。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过程的贫困研究是整个贫困研究的基石,同时也是解构和重构贫困的关键和核心。
阅读文献时,对贫困的定义尽管学者的理解呈现出不断分化的趋势,但匮乏、缺失是他们定义贫困的共同内核,衡量是否匮乏的依据是源自整体社会的。而在贫困的类型划分上,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群体贫困和个体性贫困的划分外,还提出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生存型贫困、半饥饿性贫困、温饱型贫困;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等。当然,这些分类不仅不代表对贫困理解的深化,相反却凸现了对贫困理解的匮乏,且导致贫困研究混乱。因此,我们反对缺乏内在规定性差异对贫困进行类型划分。对贫困成因的探讨是贫困治理和反贫困的基础,是贫困研究的焦点。贫困在本质上是对人生存状态的标定,贫困的产生与再生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自然环境、个体的能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研究者又存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众多关于贫困成因的学说和观点。
总之,当前贫困研究者对贫困的理解包含“匮乏”这一共同内核,但却忽视贫困的主体和对贫困成因的历时性考察。正是贫困主体的模糊导致了贫困研究的混乱。贫困主体的不同,导致其贫困的原因存在根本性差异。根据贫困蕴涵的内在矛盾,我们将贫困区分为立足世界的国家贫困,立足国家的阶级(阶层)贫困和区域贫困,立足区域的个体贫困。国家贫困、阶级(阶层)贫困和区域贫困、个体贫困具有实质性差异实,既有的贫困研究却未予以区分,存在着个体贫困、阶级(阶层)贫困和区域贫困、国家贫困混同的现象。
一、贫困的解构
基于对国家、阶级(阶层)和区域社会、个体三个贫困主体的严格区分,或者说基于对国家贫困、阶级(阶层)贫困和区域贫困、个体的严格区分,以一种历时加共时的综合视域,解构了贫困及相关研究。
(一)国家贫困的解构
国家是人类社会分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分化的历史,从原始的共同体分化为氏族社会、阶级社会,直至国家机器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导致了国家的对立与对抗的不可避免,国家的对立与对抗又导致了部分国家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在资本主义社会前,通过战争实现的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是导致国家贫困的主要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尤其是世界市场的确立,市场成为财富掠夺并制造国家贫困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的产业链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利润低下,而位于产生链高端的则可获得高额利润。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通常位于产业链的高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从中谋取高额利润,巧妙地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掠夺,进一步拉大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制造了更大的贫困。时下,发达国家极力维护知识产权,力图实现技术垄断,同时尽力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其用意昭然若揭,旨在进一步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为自己谋取更大的优势,同时也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更大的贫困。于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然在承认西方发达国家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同时,潜藏着西方发达国家力图成为文化中心的诉求。总之,目前鲜有对国家贫困的分析与探讨,所谓对国家贫困的解构,其实是对国家贫困的建构。西方社会有意无意回避对立足世界国家贫困的分析与探讨,可谓“用心良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在宏观层面上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尤其是知识分子,应具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需要保持对西方社会贫困理论和贫困研究的审慎怀疑。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qikandaodu/2020/0924/519.html
上一篇: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备战亚运,走向志愿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