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备战亚运,走向志愿名城
在杭州,有这么一群可敬的人——他们甘当绿叶,与城市同呼吸,让微小的善意充满力量;他们如暖阳、如甘霖,默默为城市倾注更多的温暖与快乐。他们有着一个让自己自豪、更令别人羡慕的名字:志愿者!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将他们定义为: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截至2018年底,杭州市志愿者总数已达26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7.41%,平均每四人就有一名志愿者。
一种持之以恒的传承
杭州是一座“善城”,善之文化源远流长。白居易、苏轼在杭为官时,发动百姓兴修水利,以解百姓之疾苦,白堤、苏堤是善行义举的见证;南宋时期,大量发展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明清时,杭州生员陆元章创办育婴堂,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为受灾百姓劝捐筹资,民间慈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清末,更是出现了由大小20多家慈善组织构成的“杭州善举联合体”……
志愿服务,是“向善”的现代化产物,是善的传承、爱的延续。追溯其萌芽时期,杭州市志愿服务事业是与改革开放同向并轨而生的。改革开放以后,杭州作为沿海较发达城市之一,经济活力得到激发,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杭州出现了志愿服务的雏形。
1984年,为响应学雷锋号召,“西湖·数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旨在发动团员青年为群众义务维修电视机,足迹踏遍浙江、江苏、安徽等6个省份的一百多个县市;杭州市公交公司司机孔胜东,从1986年起在自家门口开设“义务修自行车点”,每周六晚免费为过往行人修车,风雨无阻。
1993年,共青团中央正式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杭州紧抓契机,围绕西湖水质污染严重问题,于同年推出“保护西湖绿色行动”,发动5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它正式拉开了杭州市志愿者行动的序幕,“志愿者”的概念开始走进人们心中。
随后,杭州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杭州市志愿者协会分别于1995年、2000年相继成立,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2002年7月,杭州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成立了事业单位属性的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管理机构——杭州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第二年,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于2004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这也是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个志愿服务规范性法规。
自此,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组织体系下,杭州市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持续拓宽、服务机制日益完善、组织影响稳步提升。
一面勇立潮头的旗帜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除了习以为常的“断桥人海”,西湖边上一道“志愿者筑人墙”的独特风景,引发了全国热议。
手拉手、肩并肩,800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湖滨景区筑起一道“移动人墙”,纵横隔开川流不息的游客,有效疏导交通堵塞。“人墙”中,不仅有大学生、各行各业的年轻人,还有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杭州,景美,人更美。在杭城的各大场合和角落,我们每天都能遇见志愿者正在忙碌的身影。全市共有122个微笑亭,覆盖各大景区、车站、大街小巷,志愿者负责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明旅游、文明倡导、翻译讲解等服务。医院、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及杭州市第二课堂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农村文化礼堂等全市公共卫生文化场所,均设置了志愿服务站点。而社区,更是杭州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之一,常设敬老助残、扶贫济困、生态环保、家政便民、医疗义诊、维权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依托志愿杭州网、“志愿汇”手机App,杭州将志愿阵地延伸至线上,并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接入支付宝、微信大平台,将志愿服务时数运用到志愿者激励、政府及社会征信体系、城市服务等。
一善之功不为难,难于不懈付年年,选择当一名志愿者,已成为杭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G20小青荷、微笑亭、春运暖冬行动、志愿汇……一个个家喻户晓、广泛好评的杭州志愿金名片,更代表着杭州在构建城市文明进程中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杭州志愿服务源源不断的“活力”,其核心在于优越的制度化建设。杭州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水平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在《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杭州市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杭州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为杭州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qikandaodu/2020/092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