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当代大学生的俭德标准及其运用
俭德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的节俭的德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消费主义构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浪费严重,把俭德作为一种过时的品质。究其原因,从我国大学生俭德教育来看,研究者仍然坚守传统文化中的俭德标准来教育大学生,忽略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没有细致分析这些传统的俭德标准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利弊。因此,尽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传统的俭德标准中提出了很多措施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仍难以得到教育的实效。我们在梳理大学生传统俭德标准中发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更为符合当代大学生俭德要求的标准,并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俭德教育的实效。
一、大学生俭德标准的提出
“俭德”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们反复讨论的一种德性。俭德可以称之为历史最早、影响最大的传统德性之一。把“俭”与“德”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最早在商代。儒家较早的典籍《尚书·太甲上》中,伊尹规劝商王太甲,“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希望他以俭为德,实现商王朝的长久统治。《尚书·周官》中还有俭之为德的记载:“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後艰。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它是周成王告戒臣下:建立功业,要靠志向远大、勤勉认真,不可骄傲奢侈,须恪守恭敬节俭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就曾把“俭”和“温、良、恭、让”(《论语·学而》)一起视为美德的基本德目。
在现代工业文明以前的时代,物质匮乏,不同文化都倡导节俭的美德。在基督教文化中,节俭者才是符合《圣经》的伦理要求,才有机会增加财富,才有可能为上帝增添荣耀,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也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东汉严遵《座右铭》中指出:“节俭者,不竭之源。”[1]他把俭德作为财富的源头。清代钱泳更为明确地指出,“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2],人生之中有了俭德,生活用度足矣。然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鼓励消费成为了一种时尚。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随着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传统的商品匮乏时代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消费成了社会核心。人类社会不再是由生产决定一切,而是由消费决定一切,人类开始远离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代表的意义,即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价值”。[3]这种商品的这种符号价值并非商品本身固有的,而是广播、新闻、广告等传播媒体赋予的。因此,人们追随媒体的时尚消费,浪费和奢华成了时髦,俭德似乎成为了一种落伍的品质。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在其发展中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大量浪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得不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如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传统的俭德的重要性。
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俭德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的节俭的德性。俭德曾经在人类的前现代社会中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俭德的价值几经起落,最终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关注。从我国大学生俭德教育现状来看,俭德的教育意义不容忽视。
在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一些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中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缺乏俭德的标准,盲目消费。他们喜欢追求个性的彰显,热衷标新立异。从高档服装,到名牌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大家相互攀比,好像不实现这些标配,就落伍于时代了。正如凡勃伦所说:“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动机不外是一种愿望,他所希望的是与已有的习俗相一致,避免受人白眼或引起指责,在所消费的物品的品种、数量与等级方面,在时间与精力的使用方面要能与公认的礼仪准则相适应。”[4]由于消费主义的盛行,这些大学生注重自我包装,试图以新潮物品,表明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生存面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断地追求的时尚物品也就不过是一种消费符号,在消费中以彰显自己的社会优越感。因此,他们往往注重物质上的攀比消费,把大量的财力投入到购买时髦的用品上,很少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消费某一商品,并不是因为这种商品能够满足他们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追求媒体传递的某些社会象征所激起的消费欲望。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识到了俭德的重要性,但内心在如何理解俭德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一些误解。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调查”中,问卷调查抽取了我国东、中、西部10 所高校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俭德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认为:A.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所需要的。B.节约很重要,但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有矛盾。C.开源比节流重要,能挣钱、会消费更符合潮流。D.现代消费社会再提倡节约早过时了。E.其他”,其中9.38%的大学生选择了B 项,在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时,理解俭德,具有一定的困惑和误解,即认为两种存在矛盾。还有12.26%的大学生选择了C 项,把俭德视为一种并不重要的品质,认为能赚钱、会消费更为重要。甚至还有0.75%的极少数大学生选择了D,认为俭德过时了。三者共计22.39%的大学生因受到经济生活、社会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对此传统美德的看法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5]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qikandaodu/2021/0406/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