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关于当下国内高校节约资源能源的探析
一、前言
2005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教发[2005]19号)文件;国家十二五期间,把部属、省属高校纳入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统一按照工业企业标准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树立,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而高校作为未来接班人培养的最后一站,肩负着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使命;高校自身也是用能大户,2万人的办学规模能耗总量一般超出3000吨标煤/年,更加彰显了高校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通过总结节约能源资源的意义、分析存在困难、提出节能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增色添彩。
二、高校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首先,高校的数量庞大。以江苏省为例,到2017年底,F省共有142所高校,在校生194.5万余人[1],而全国2017年有2914所普通高校3800余万在校生;并且,全国高校数量占国内公共机构的三分之一,在公共能源机构能源消耗占比超过40%,是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的重点。其次,高校是人群密集地方,是整个社会的缩小版。高校为了保障生活、教学、科研等常规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以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为例,从2010年以来,省公共机构事务管理局通过高校能耗管理平台持续每年对全省68家省属普通高校资源和能源消耗进行了统计,2017年人均能耗为126千克标准煤、水资源消耗为46.24吨。也就是说,在校的大学生每人每天节约1度电,全年在校9个月可节约270度电,全国大学生可节约100.26亿度电,相当于江苏省H市1年工业总用电量。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公寓已经或者即将安装空调,以F省H市为例,6家普通高校近3年完成学生公寓空调供电线路改造和近2万台壁挂式空调安装工作。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上课教室等校内大型公共场室内势必继续配置集中制冷、制热设备,提升办学硬件水平,这样能耗将会有一次跳跃式的猛增。
高校在引领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高校具有科研实验硬件软件条件,便于开展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实验,而且国家也鼓励支持高校与实践紧密关联。第二,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学习的阶段性暂停站,少部分继续深造,大部分步入社会,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所秉承的资源能源消费观念将是社会主流,是否持有科学合理的观念,将带来各不相同的影响。
由此可见,高校是公共机构用能大户之一,开展资源能源节约工作意义影响深远。
三、高校节约能源资源的现实困境
(一)制度执行缺位
笔者从事后勤能源资源管理15年间,参与、见证了各类制度酝酿、出台、完善等工作,付出的大量的汗水、心血,但是在一线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达不到文件、规定的预期;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节水工作领导等学校层面管理非常设机构,可是专题研究部署资源能源管理工作会议还是少之又少的,在处理顶层设计方面是有缺位的;高校负责源能源管理服务工作的一般就是能源管理科、水电管理科、节能办公室等专职机构,往往就成了消防救火员,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在统筹思考、全局谋划、宏观把控上还有许多不到位。
(二)专业人才缺乏
缺少科班出身的专业能源资源管理队伍,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一是当下高校从事能源资源管理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水电工人出身,大学本科出身很少,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的、专业的能源资源知识培训,仅仅取得行业准入门槛的电工证、高压电工证等等,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二是目前大学常规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能源资源管理专业,新进入高校能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一般还都是电气专业毕业生;三是高校自身重视不够,为了节约人员经费,往往就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临时人员,只能做一些基本工作,专业素养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眼界、长远思考,最重要的是主人翁意识、职业认同感还远远不够。
(三)建设资金缺少
高校关注的重点在教学、科研工作,相应的在该领域的经费投入的较多,而对后勤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投入的经费更加是有限,即便是投入的经费也只能救火式维持后勤各项设施设备现状,投入到适应时代发展的设备很少,投入到高科技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以F省H市C普通高校为例,2016年以前学生餐厅一直用煤锅炉供热,2017年国家、省下文强制淘汰燃煤锅炉,学校艰难的挤出500万元,对新校区的学生餐厅能源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进行了彻底更新。而老校区的能源改造及配套设施更新更加迫在眉睫,2018年学校没有财力解决该个问题,在不断努力下,2019年启动该项目。如此状况,推进需要较多经费的能源消耗实时监控平台建设更加难度重重。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qikandaodu/2021/0626/1629.html
上一篇:研究分析水资源节约与水污染防治方法
下一篇:以农村人口集聚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