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研究
随着当今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形势下,我国政府针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两项重要战略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不断加深的国情下,资源、环境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大。如何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何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未来一个时期内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加快实现美丽中国梦也具有现实意义[1]。
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目前对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来看较为标准的内涵解释是: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技术管理、宣传教育和行政综合性措施等,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合理开发利用和切实保护各种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生活文化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废物的排放,有效地防止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最小的环境投入换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不但要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要形成经济社会和自然相互促进,从而建立起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追求经济利益与环境良性发展的社会,最高目标是促进环境友好行为的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根本,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支撑,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资源环境严峻匮乏的形势
从资源总量及其在世界占比上看,我国已经处于大国水平,但是论及人均时我国却以“贫穷”而称。就淡水资源占有量方面来看,我国仅为世界总体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我国人均占有量分别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1%和45%;其他45种矿产,其资源的占有量,人均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资源禀赋差,再加上当今社会日益增多的人口总数,就使得我国资源量的人均占有数越来越少[2]。
资源消耗大。现阶段我国处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新五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面临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无论是资源的总体存量,还是资源的开发、使用的潜在动力,只会慢慢走向更为严酷的形势并且无法逆转。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水平趋于恶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好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体环境每况愈下,一是河流污染,目前受到污染的河流流域已达到54条,这其中有14条河流污染程度已经极为严重。在大约五万多条河流支流里,有75%的支流流域受到了污染。二是湖库污染,水体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发问题严重,通过调查取证,在我国的200多个湖泊中有近77%的湖泊正在慢慢地变向这样的水质,巢湖、太湖等蓝藻现象频频出现,由此为为我们社会经济建设敲响了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警钟。
2.2 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虽然市场调节的作用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不断加大,但其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比如说市场机制体制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等问题时所需扮演的角色仍然尤为重要。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仍然是企业,崭新的企业制度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提升其自身的资源利用率。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充实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资源的有偿开发与利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收费制度来限制企业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破坏,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对“两型”社会的政策支撑[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环境政策。但通过价格、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活动的机制尚未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排污收费、生态环境补偿等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qikandaodu/2021/0626/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