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优化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探究过氧化氢分解的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桂林市教科所组织的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赛题为“制取氧气”。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课本在设计“探究二氧化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步骤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本市所使用的科粤版教材中,“探究二氧化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步骤原文如下:
从催化剂的定义可知,要得出“二氧化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需要验证三个方面:①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②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③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如果按照上述观察活动进行实验,仅能得出“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及“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未变”的结论。而对于“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课本未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而是一笔带过,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若在实验前准确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这样简略的设计,显然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催化剂这一探究过程的理解,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二、问题的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1]中提到“书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合适的探究活动。”尽管如此,但大部分教师仍选择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的方法,直接得出“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的结论,或直接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教师、学生都不亲自动手完成本实验,原因如下:
1.将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分离操作困难[2]且耗时较长
实验室的二氧化锰均为粉末状,将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的质量比较容易称量。但将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若要对其进行称量,则需要先将其用滤纸过滤,然后干燥。在过滤过程中,由于二氧化锰粉末与滤纸孔径相当,二氧化锰会将滤纸空隙堵住,而大大减慢过滤速度。
2.无法快速将二氧化锰进行干燥
要将二氧化锰进行干燥,就必须连同滤纸一起烘干,此操作需要低温、恒温进行,对干燥仪器的要求较高,不仅操作困难,而且耗时较长。
综上所述,此实验耗时长、操作繁,无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验,都无法在一节课堂上快速完成。所以课本也并未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以期教学者和学生们设计出更优化、更高效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的改进
为了能实现在课堂上快速探究“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的实验,针对上述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及文献,发现了不少能“快速将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分离并干燥”的方法,并一一尝试,分析优缺点,整理总结如下:
改进方法一:(如图所示)将二氧化锰用细孔材料包裹,并悬挂于反应容器上方,需要反应时将其推入过氧化氢溶液中,不需反应时则将其向上拉离液面,以此实现将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快速分离。
图1 改进方法1
根据此原理,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细孔材料:
1.纱布或茶叶包或制衣布料:笔者几经寻找并尝试实验,发现找到的纱布、茶叶包、制衣布料的孔径均大于二氧化锰孔径。将二氧化锰包裹后放入过氧化氢溶液,均有大量二氧化锰从空隙中漏出。
2.滤纸或口纸:笔者尝试将滤纸和口纸均剪成长条状,并折叠成“红包样式”,并用订书机封口(未用胶水是因为胶水遇水会失去粘性)。实验过程中发现,虽然二氧化锰漏不出去,但双氧水进入材料的速度很慢,进入后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氧气将滤纸袋胀开,滤纸袋上浮至双氧水液面,袋内的双氧水被挤出袋外,导致反应逐渐停止;并且有较多二氧化锰粉末从订书机洞口跑出,导致二氧化锰无法被完全收集。若将口纸和滤纸围成兜状,结果仍然相似。
【结果分析】上述方法中,纱布、茶叶包、制衣布料孔径太大,无法将二氧化锰全部收集;滤纸、口纸口径合适,但由于孔径太小,使反应速率变得很慢,无法快速产生氧气进行课堂实验。
改进方法二:更换催化剂。将二氧化锰换成块状、易于过滤的催化剂。
(1)土豆块或土豆片或红砖块:笔者尝试取新鲜的土豆,分别将其切成块状、条状、片状三种形状,各为1克,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30秒,发现土豆表面均有气泡产生,但是都非常少。同样实验,取红砖块1克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几乎看不到红砖块表面有气泡产生。原因: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是土豆中的过氧化氢酶、红砖块中的氧化铁,而土豆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低,红砖中氧化铁的含量也较低,均不足以使过氧化氢迅速产生氧气。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qikandaodu/2021/0722/1673.html
上一篇:新时代如何节约出书成本
下一篇:关于六面体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