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个案服务+小组活动+链接资源,这群医务社工给予
身穿白大褂,却不是医生或护士;专职做社工,却不在社区办活动。作为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医务社工,大男孩乔踔(音同“戳”)总要不厌其烦地向患儿和家属介绍自己的身份。尽管会被拒绝,甚至被误解,但他还是希望通过专业方法,让患儿在治疗中少一些抗拒和抵触,也让家属在陪护时多一些温暖和支持。
医务社工向医生了解患儿病情。
事实上,越来越多像乔踔一样的医务社工正在陆续成长起来。根据市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年至2022年,将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医务社工为患儿开展小组活动。
破冰
“话疗”帮孩子找回勇气
虽说是社工专业科班出身,但在2019年来到首儿所实习前,乔踔对医务社工的了解十分有限。“医务社工在国内还处在刚起步的状态,大家对这个角色比较陌生,如何迈出第一步是个很大的挑战。”乔踔意识到,前期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牵线搭桥。
七岁的小女孩彤彤就是这样走入他的视野。因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彤彤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入住无菌仓期间,因为有妈妈的陪护,彤彤状态一直还算平稳。然而,临近出仓时,妈妈突然发烧,不得不提前离开。当天晚上,第一次独自留在仓内的彤彤哭了整整一宿。
在那以后,彤彤开始出现应激反应,半夜经常哭闹。再来医院时,情绪也异常激烈,甚至用头撞墙,刚到一天就要求回家。面对抗拒治疗的孩子,彤彤妈妈倍感无助,只好在医护人员的引荐下找到乔踔。
从彤彤妈妈和医护人员那里详细了解治疗过程后,乔踔初步判断,孩子当前的反应很可能是因为生病本身造成生理上的痛苦,漫长的病程中格外需要妈妈的陪护,而那天意外与妈妈分开,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分离焦虑,进而对治疗感到恐惧。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她把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乔踔观察到,彤彤平时喜欢绘画,“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她的画可以传递很多小心思。”于是,乔踔给彤彤送来画笔和本子,“她没有拒绝,这就是个好的开始。”
一天中午,乔踔找到彤彤进行“话疗”。从最感兴趣的绘画聊起,彤彤一点点敞开心扉。“我特别惊讶,一个七岁的孩子思路如此清晰,记忆力也很好,跟我分享了很多她印象深刻的瞬间。”不知不觉中,彤彤和乔踔聊到了那天晚上的经历。
“她主动说起自己这几天表现不是很好,总是哭闹,我就问她,那天没有跟妈妈在一起,是不是特别害怕,她点头说是。我就告诉她,如果换作是我的话,我肯定也会哭闹。毕竟还很小,自己在里面睡确实会怕。”听了这番回应以后,乔踔发现彤彤的身体不再紧绷,而是慢慢放松下来,主动聊起更多心里话。
一个多小时过去,乔踔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后来在彤彤的笔下,医生脚踩病毒,手里还拿着针,可以看出她对治疗有了勇气和信心。”送彤彤出院时,护士也惊喜地发现,小姑娘主动上前跟大家打招呼,变得开朗很多。
在乔踔看来,医务社工虽然无法改变孩子患病的事实,但可以通过专业方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这些看似无形,但带来的变化会很大。”
守护
“共情”陪家长挺过难关
小雅身上的变化,更让乔踔意想不到。由于患有横纹肌肉瘤,小雅需要反复来医院就诊。“孩子十一二岁,正处在敏感时期,一开始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家长也只说没多大事儿,就是来输个液而已。”治疗期间,小雅看到自己的头发一天天掉落,情绪随之变得很不稳定,对医院的排斥心理也越来越严重。
得知情况后,乔踔一手拿着绘本,一手揣着小熊走进病房。借小礼物拉近距离的同时,他尝试从细微之处读懂小雅的内心。“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不能只是简单地投其所好,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正是社工里面经常提到的优势视角。”
考虑到小雅的妈妈是绘画老师,而小雅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天赋,乔踔便邀请她参与到绘画课程的设计中来,尽可能激发和调动她的积极性。小雅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些线稿,志愿者进行简单修饰后,制作成涂色模板,供术前等待的孩子们使用。“我们把大家认真涂色的照片发给她以后,她特别有成就感,整个人好像被点亮了!”元旦前,小雅再次来到医院,特意带了一个拉杆箱。“里面都是牛年的挂历,还有好多彩笔,到了医院,母女俩还没来得及收拾床铺,就拿着这些挨个分享给同病区的其他孩子和家长,大家都给她竖大拇指,医护人员也都很感动,没想到她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文章来源:《资源节约与环保》 网址: http://www.zyjyyhb.cn/zonghexinwen/2021/0302/742.html
上一篇:什么资源最容易挑起战争?石油天然气都不上榜
下一篇:医疗:资源聚集百姓就近看病方便